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比上年有所回暖,但程度有限,预计2013年机械包括阀门行业经济运行速度有望实现增长。但同行业的竞争加剧效益了下降
从增速变化看,近期气动蝶阀比上年有所回升,其中,民营企业对回升的贡献率好大。从利润上看,增幅比上年明显提高,但主要依赖汽车行业。预计今后汽车行业利润未必能继续高增长,但汽车以外的机械行业利润增幅有望温和回升。值得关注的是,主营收入利润率比上年下降,说明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降仍是主要矛盾,这将不利于利润增长。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增幅不但持续大幅回落,而且现已低于同期全社会和全部制造业;不但增幅已然很低,而且还在继续下滑。这既说明产能扩张热明显降温,而且也反映了机械企业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
财务费用及其中利息支出的增幅明显回落,说明企业融资环境有所好转,这有利于企业控制财务成本。应收账款增幅虽仍高于同期产销增幅,但已止升趋稳;说明货款回收虽仍困难,但应收账款过快增长的风险正在得到控制。库存增幅尤其是其中产成品的增幅已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去库存”已取得明显效果。这为今后景气回升创造了条件。
电动蝶阀由于竞争加剧,效益下降,业内出现了值得警惕的几种倾向。
一是过度进行降价竞争。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材料和工艺上动脑筋,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在质量检测标准上实行“边缘”政策,甚至某些知名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已有甘冒风险者。
二是在“宁丢利润不丢市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非理性销售,赔本赚吆喝。不但在国内打乱仗,而且到国外恶性竞争。不但自己活不好,而且搅乱了全行业的市场秩序,使业内企业都失去应有的合理利润和发展后劲。
三是企业领导的精力关注于跑市场(阀门、水泵)、压成本,无力顾及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下降,品牌信誉受损。一些曾经取得自主创新成绩、已经具有成功业绩的高端产品生产企业,在再次拿到用户订单、投入生产时,却质量事故频发,让用户对国产化信心动摇。
四是不切实际地压低配套协作伙伴企业的供货价格,使供应商失去合理利润,也失去精益求精、不断改善供应质量的积极性,好终危及自身。
通风蝶阀五是过度裁员。不但裁减一线普通员工,而且少数企业连技术骨干也被殃及,企业长远发展前途令人忧虑。以上倾向十分危险,这些短视的做法对企业今后的前途十分不利,也和全行业“由大变强”的努力背道而驰。
因时而变着力由大变强
从表象看,机械工业包括阀门行业近两年的颓势是因为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但这仅是表层原因;更深更本质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行业发展未能随之而变化。
在卖方市场中,市场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有无问题,是作为供方的机械企业有没有足够大的产品生产和供应能力;而需方则往往饥不择食,无法计较供方的产品质量和性能。
因此,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机械企业当务之急不是提高生产批量,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在那种氛围下,外延扩张,不断新建厂房、复制生产和总装线就成为业内的普遍选择。
这种发展模式已形成巨大惯性,从而埋下了今天困难的种子。
进入“十二五”以后,一方面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井喷式的需求形势已向正常化回归;另一方面,在日益尖锐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约束下,科学发展观越来越受到自上到下的认可,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
在此背景下,需求总量的增长更加趋于理性。但与此同时,前十年超高速膨胀的产能已到释放期,供给能力大大增加。在这一增一减之间,短缺经济迅速转变为越来越严重的过剩经济。
过剩经济环境下,必然形成买方市场,好权和话语权由阀门企业转入用户之手。用户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在产品性能、质量、价格以及对自身使用的特殊要求能否满足等方面提出日益苛刻的要求,矛盾的主要方面由解决“有无”转向“好坏”。
现在,上上下下都在思考破解产能过剩之策。对此笔者认为,不宜过高估计行政手段的作用,而要多用市场无形之手。
2011年以来需求趋缓、增速下行的困难日子已两年有余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希望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以强拉速度,因为“转型升级”这一关迟早要过。短期刺激政策虽能提速于一时,但只是推迟了危机爆发的时间。治本还是要靠公平竞争秩序下的市场倒逼机制激发内生发展活力。现在倒逼机制已开始起作用,应继续坚持推进。只要管好了市场环境,在倒逼机制下,一定会有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包括阀门企业脱颖而出,并引领全行业升级